找到相关内容292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台湾“新兴宗教”的现象商议

    入世性、7. 再创性与复振性等。以上七点特性的说明,几乎已经掌握到新兴宗教外显的基本特征,凸显了其共通的特质,大多数新兴宗教的发展形态符合这七点的特性标准(注8)。问题是符合这七点特性的团体,未必就算是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071182.html
  •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(续)

    rdquo;的学佛者,在他们之中,虽然也有人做入世的学问,但这些人是以出世的思想来做的,所以其学问也自然剔透玲珑、不可凑泊(在弘一法师早年,也曾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,其门人丰子恺先生之从事艺术,则是这方面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971421.html
  • 李木源林长访谈录

    净土宗的地方,1933年广洽法师做佛教图书馆的管理员,由流通处,到今天。我们每个星期都诵《阿弥陀经》,所以《阿弥陀经》你应该会背,佛号你一定要念。  老人家还给我讲入世法、出世法,讲了一段时间之后,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4271424.html
  • 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“复兴”内涵

    [7]行成为社会风气及国俗。并且须去除度死奉事鬼神之例,改为积极地入世,资生以服务人群。  同时印顺亦认为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,乃专心一意自求解脱,甚至将佛法中所有种种福德、慧解,看成与本分无关。尤其自...拥有第三个同心圆,有积极入世人间的菩萨思想,反而是太虚和憨山极为相似,同时拥有三个同心圆。   四、结语  于前言里提出太虚等人,批判宋明佛教以来之发展,是「山林佛教」、「死人佛教」等趋势。笔者目前无法...

    见晔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173050.html
  • 延寿、宗密“禅教合一”论之歧义

    预示着佛教正在逐渐衰落……其中,佛教入世化倾向的加剧,最终导致儒、释、道走向统一,致使禅净一统天下,这也是佛教最终走向边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由。或许,这是宗密之学转向延寿之道的内在契机,也正是延寿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973059.html
  • 宴坐寂不动,大千入毫发-唐人宴坐诗析论

    菩萨精神,就如《维摩经?问疾品》云:「菩萨如是,于诸众生爱之若子,众生病则菩萨病。」维摩以大悲心示教菩萨入世求道之法,正是大乘不离世间觅菩萨的主张。  像拾得此诗兼有大小乘禅法的宴坐诗极少,大部份的宴...

    萧丽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2073060.html
  • 见达法师:佛教未来世界化发展的三条线索

       叶海烟在《关怀他者的宗教对话》一文中,以佛教为例,认为宗教内部不论是关于大乘小乘或是出世入世...

    见达 ( 台湾中台禅寺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2973197.html
  • 郑晓江: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

    的契机。   从前人们常认为,佛教是出世的宗教,孰不知佛法是以出世的因缘做入世的功德。佛教最核心的精神之一是的“慈悲喜舍”,其中即蕴含着强烈的人间性和社会性。“慈悲”实为菩萨精神,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373234.html
  • 法国梅村:佛教对21世纪的响应:西方弘法经验谈

    禅营, 把这个 “手提净土”带到社会每一角落。我们的基础来自原始佛教的静修法门、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宏愿,以及禅宗具体明确的修习方法。我们正在编著一本有关佛教入世工作的新书,内容概要如下。 ...

    梅村 ( 梅村国际坐禅中心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1073299.html
  • 晓云导师禅画中的儒佛(禅)思想

    出塵之禪悅,具入世之悲智。本冊所收之作品,有佛畫(如一切應作如是觀、慧炬、傳法圖),有禪畫(如一探靜中消息、流水本有源、尋解),有寫生(如喜馬拉雅山、靈鷲山、積雪),有寫意(如竹月、且向有人行處行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273436.html